“霜磴滑難踐,陽崖曦乍晃。” 2024年是中國經濟夯實復蘇基礎、推進結構轉型、挖掘發展潛力的關鍵階段。

關于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做出了權威闡述。綜合起來看,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要增強信心和底氣。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有感而發:“信心賽黃金。只要有信心,未來可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信心之火,也可以燎原。

那么,信心從何而來?
理論層面,近年來,決策層深化了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五個必須”: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
從經濟實際運行情況看,雖然我國當前經濟面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等問題,但正如一些機構和專家學者所預測的,中國今年經濟增長達5.2%左右,仍是全球增長的最大引擎,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約為1/3。
政策層面,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導向”更為清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同時,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

“士氣可鼓不可泄”。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連續三年談及預期問題后,要將前述經濟發展潛力轉化為實際效能,還需要腳踏實地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重點做好以下工作,切實改善社會預期:
首先,要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當務之急是要推動經濟運行回歸長期趨勢值或潛在增速。為此,除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精準有效外,還要政府進一步發揮最后借款人角色,積極的財政政策適時加力、提質增效,保持乃至加大財政支出強度,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其次,要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保持財政金融穩健運行。必須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統籌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同時,無論是房地產健康發展新模式,還是地方化債長效機制,都應該有一個較為清晰的框架,并著手一些基礎制度建設。再次,要針對市場急難愁盼的問題,落地一批實質性的改革開放重大舉措。如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落實一批舉措;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著力破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認真解決數據跨境流動、平等參與政府采購等問題;切實打通外籍人員來華經商、學習、旅游的堵點。最后,要提高政策執行力,增強政策的獲得感和認同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經濟工作的決策部署,不折不扣、雷厲風行、求真務實、敢作善為抓落實。會議要求,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特別強調要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一致性評估。歸根結底,就是支持性政策靠前發力、收縮性政策慎重出臺。

在1月2日,中央財辦主任韓文秀在人民日報發文強調“穩中求進”,要將穩作為大局和基礎。政策方面要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避免過于激進的政策收緊,為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為了確保政策的有效執行,需要加強宏觀政策的一致性,協調財政、貨幣、就業、產業、投資、消費、價格、區域、科技、環保等方面的政策,形成同向發力、合力的態勢。同時,要加強對重大戰略規劃、政策、改革、工程的評估和督導,確保它們能夠有效推動經濟的健康發展。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這意味著在新的一年里,我們要保持對經濟形勢的關注,理性看待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同時對國內的積極因素保持信心。在個人生活中,可以適度關注政策變化,理性投資,理財規劃,以更好地適應經濟的發展變化。總體而言,對于未來,我們要以樂觀的態度迎接,同時靈活應對變化,共同推動社會經濟的繁榮。
